煤改氣表示不給氣荒背鍋 —— 文章正文2017-12-15
最近“氣荒”的故事鋪天蓋地,而我卻仿佛回到煤價高達千元每噸的2008年。中國人缺乏契約精神,逐利行為使得電煤的重點合同(長協(xié))執(zhí)行率一直相當差,買賣雙方既不能保量也不能保價;2008年的那一年,不要說長協(xié),就算剛簽的合同,給你兩個小時打款,沒有打款,不好意思,漲20塊/噸。那一年,國企再冗長的流程也變得有效,也能一小時辦完所有流程了,沒辦法,全市場都在搶煤,你不要,有的是要的人。我國資源稟賦第一的煤炭尚且有如此瘋狂的時期,資源稟賦本就不足的天然氣如果不是價格大部分受國家控制,遇到今年巨大的供應缺口,LNG價格破萬,不過咫尺。
“氣荒”故事
所謂“氣荒”就是指在一些地區(qū)發(fā)生因天然氣供應短缺,造成部分天然氣用戶斷供停氣的現象。
由于短缺,“2+26”座城市中頻繁出現煤改氣的居民用不上氣、供不了暖的投訴,LNG卡車司機哭訴由于氣價調高生意沒法做的慘劇,“煤改氣”后卻無液可加無法開工的工業(yè)小業(yè)主對負責供氣的燃氣公司老總拳腳相向……
短缺在價格層面的反映就是漲價:受價格管制的各地管道氣基量漲幅接近10%-20%;上海交易中心的管道氣拍賣從2.08元/立方米拍到3.32元/立方米;華北地區(qū)槽車LNG價格每天一變,一天漲五百元/噸甚至更高,最終從九月的3500元/噸漲到十一月的9400元/噸(約合6.7元/立方米);區(qū)域性短缺使得南北方LNG差價擴大,南方4000元/噸的氣到了北方變成9000元/噸,而在產氣地的四川和陜西的非居門站價分別為1.55元/立方米和1.24元/立方米,LNG價格竟然超過7000/噸(5元/立方米)……
“氣荒”誰之過?
供不應求意味著供應側和需求側的極大不平衡,簡單講就是需求側超預期規(guī)模的增長和供應側始料未及的減少是造成的今年“氣荒”的主要原因:
需求側的超預期增長:根據2017年1-10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186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7%,其中:城市燃氣增長10.1%,工業(yè)增長22.7%,發(fā)電增長27.5%,化工增長18.2%。這些增長既包括增量又包括存量,今年的經濟強勁,帶動了工業(yè)、化肥等存量用氣的增加;增量部分則以大大超預期規(guī)模的“煤改氣”為主。
可以從公開信息查到的減煤目標是北京市1300萬噸,河北省7000萬噸,天津市1000萬噸,山東2000萬噸,江蘇1300萬噸,上述省份基本或超額完成了減煤目標,而我最近的調研表明,山西省和浙江省的“煤改氣”分別壓減煤炭消費量1000萬噸和200萬噸。也就是說2013-2017年間,大約有1.4億噸煤炭(含焦煤)被壓減,并且近50%發(fā)生在2017年。
能源供需平衡是需要資源計劃與調配的,尤其對于需要實時匹配且進口依存度高的天然氣,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提前規(guī)劃,2017年始料未及的“煤改氣”強度使得供應部門無法準確、及時地按照需求量組織供應,而收縮了的供應量加劇了短缺程度,最終導致“氣荒”愈演愈烈。
“氣荒”誰受傷?
斷供用戶淚沾巾:所有改了氣卻沒能用上氣的用戶都受傷,其中有居民、工商業(yè)主、電廠、甚至卡車司機。氣荒的缺口總得有人填補,要么供應側加量、要么需求側減量。地下儲氣庫設施容量不足,環(huán)渤海LNG接收站的窗口期早在夏天就已排滿,意味著北方可能的進口增量極少。如果供應補不上,就只能壓減需求,減量以非居民為主,即包括增量用戶又包括存量用戶。根據我的調研與訪談結果估算,為調峰全國非居用戶共被減量約7000萬方/日,包括西北化工大約壓減了3000萬/日、全國的工業(yè)壓減了2000萬方/日,華東地區(qū)的發(fā)電壓減了2000萬/日。這些壓減都意味著工業(yè)與發(fā)電用戶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新晉小型城燃賠大發(fā):小城燃尤其是今年新參與“煤改氣”的公司,由于資源獲取與配置能力弱,加上過往無存量,能夠獲取的管道氣供應量有限。然而,為完成“煤改氣”任務保供,的確有一些民營小公司為完成“煤改氣”任務,高價購買LNG限價供應用戶,賠大本賺吆喝。
中石油也背鍋:“氣荒”之下,中石油是被指責最多的參與者,指責主要在于“照付不議”合同該不該履行?對許多合同既減量又提價。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當年煤炭故事的重現,好在把握全國75%供應資源的中石油是受國家管制的,不敢像當年煤炭屆(不乏央企國企)那樣漫天要價。而中石油也確有難言之隱:一是要全力保北京,全國最大的一級用戶北京燃氣并未簽訂照付不議合同,但他們提出的需求量中石油必須得保;二是低價保民用,所有“煤改氣”的量都必須以民用價格(一般居民用氣比非居民用氣低20%左右)供應。供應量減少的中亞氣在中石油的供應氣源中屬低價氣,低價氣源供應的減少使得中石油不得不切斷售價高的工業(yè)用戶銷售給低利潤甚至賠錢的民用氣。因此,保供帶來的壓力不僅有量上的,更有利潤上的,何況在9月1號,發(fā)改委已經下調門站價0.1元/立方米。供應緊張、利潤下降的情況下,每個經營者會考慮改善價格策略,實現經營預期。中石油如需改善形象,就應該理一理“煤改氣”這本帳,說明今冬增加的保供量和上游資源量的增減狀況,信息透明是增加信任和積極的利器。
發(fā)改委很委屈:另一個被指責的部門是發(fā)改委價格司,針對在當前上游供應主體不足的情況下,本輪價改給予上游供應商價格上浮的權利時機是否適宜?改革的步伐是否過于猛?要不要先培育上游市場主體,再行價格放開?LNG價格的放開是必要必須的,如果LNG價格一樣受到管制,試問誰會進5元/立方米的氣賣給你3元/立方米。如果LNG沒有價格的順延,無法掙利潤,那么供應只會更加緊張。
從產業(yè)生命周期看,天然氣產業(yè)所處的快速發(fā)展期并不是改革的最佳時期,然而短暫的低油價窗口期與成本不斷降低的新能源的追趕使得天然氣行業(yè)不得不迎難而上。今年“氣荒”的原因是多層次的,改革中遇到問題,更重要的是梳理問題背后的原因,“氣荒”不能也不應該阻擋改革的步伐。
環(huán)保部被冤枉:環(huán)保部因為發(fā)出了未進行“煤改氣”的允許繼續(xù)燒煤的通知,這樣一共為解決今冬供應不足問題的保障措施。使得大家紛紛懷疑減煤失敗,改過來的氣是不是又要被改回去?企業(yè)哪里經得起這個折騰。
京津冀今冬的藍天可以證明“煤改氣”的成效,國家、企業(yè)和個人花費了大量金錢和精力創(chuàng)造的“藍天”成果,哪有那么容易就倒退回去。當務之急是尋求經濟、安全的可靠氣源,保障已改氣的用戶用上氣。
“氣荒”誰得益?
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產業(yè)鏈中總有受益者,包括但不限于:
LNG產業(yè)鏈從業(yè)者:價格上漲周期,LNG液化廠只要能拿到氣,就能掙到錢;每日500元/噸上漲的價格使得許多小LNG貿易商只要有渠道從液化廠或接收站拿到液,倒一槽車液就掙5萬塊,甚至許多槽車司機在路上都能把業(yè)主的一車液倒賣掉,再跟業(yè)主分一點錢。發(fā)改委近日下文穩(wěn)定LNG價格,嚴重的供大于求情況下,此舉不能讓LNG價格迅速下降,但易于價格平穩(wěn),平穩(wěn)的價格預期下,LNG產業(yè)鏈的人就只能掙穩(wěn)定差價,因此,穩(wěn)定LNG價格文件會從一定程度上限制LNG產業(yè)鏈的利潤。
國家石油公司:“氣荒”之中,不論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供應價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在缺乏精準數字的情況下,通過漲價幅度與非居供氣量測算,初步估計漲價對各公司供暖季的天然氣營收增長貢獻在10%-15%之間。
部分跨區(qū)域性經營城燃:部分跨區(qū)域性的城燃有較強的資源配置能力,由于居民用氣和非居民用氣價格雙規(guī)制,而居民用氣在保供序列中排第一,大多數城燃一般會報高民用氣比例爭取更多低價管道氣,同時將低價購得的民用氣銷售給售價更高的非居民用氣。當然,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有跨區(qū)域經營城燃告訴我說,我們每個區(qū)域的城燃都在搶LNG,都在賠本保供。
或許,現在不是評判誰得利的時候。2017年的財報會說話。
“氣荒”如何解?
國內天然氣資源稟賦匱乏,好不容易擴大的消費需求應該力求保住,明年,即便在同等消費規(guī)模下,國內產量增量依然有限,擴大進口LNG的供應規(guī)模是安全保供頭等大事。
短期來說,可以進行以下措施:
一是盡快確保天津中石化LNG接收站盡快投產。天津中石化LNG接收站日供應能力達2000-3000萬方/日,可以解決今年缺口的約30%,是見效最快的增供方案。其背后的問題是中海油老的渤海油田輸氣/油管線在中石化天津LNG航道上,需要拆除,目前渤海油田新的輸油輸氣管線已建成,卻因被劃歸渤海生態(tài)保護區(qū)無法投產,改變新管線需增加成本7億元,這個錢誰也不愿出。新管線不投產,老管線就不能拆,由于需要協(xié)調兩個省市、兩家公司、多個部門,已具備接卸能力的天津中石化LNG接收站卻由于上述問題被無限期擱置,保供面前理當顧大局,盡早解決問題。
二是2018年夏季盡可能多的拿現貨。當前國際LNG市場仍處于供應較為寬松的狀態(tài),LNG貿易現貨已接近全球LNG貿易總量的20%,利用夏季銷售淡季多進現貨,入華北與東北儲氣庫,保障冬季供應是必要且可行的措施。
三是盡快推動LNG接收站第三方準入。中海油今冬利用自己南方LNG接收站進了一些LNG平價賣給中石油北方保供,兩桶油的保供合作為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2018年,可否在國家石油公司層面率先開展第三方準入,提前開放冬季窗口期,在夏季低價時期簽訂冬季供貨的合約,為冬季低價保供做貢獻?探索接收站開放規(guī)則,為進一步全面放開打基礎。
中長期看,建議通過政策保障推動調峰基礎設施的建設:
一是加快推動環(huán)渤海地區(qū)LNG接收站的建設。2017年5月19日出臺的《國家海洋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渤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影響了處于保護區(qū)內的黃驊港和蓬萊兩座接收站的建設進程,加大區(qū)內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推動價格并軌與精準補貼。居民與非居民天然氣價格雙規(guī)制既無法準確反映用戶實際應支付的成本,更造成了部分城燃利用雙規(guī)制制度不合規(guī)范的掙錢,因此,應盡快推動價格并軌,可先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地改,同時,為保障民生,可對天然氣銷售征收一定名義的“基金”,精準幫困,定向給困難戶、供熱單位等終端用戶發(fā)放補貼。
三是建立調峰價格機制,加快儲氣庫建設。深挖氣荒背后的原因,不得不提及儲氣庫建設,由于有供暖等因素的存在,冬季供暖季節(jié)(11月至次年3月)5個月的用氣量一般會接近或達到全年的一半。國外一般利用儲氣庫解決季節(jié)調峰,2015年全球正在運營的地下儲氣庫總工作氣量約3588億立方米,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0.3%;歐洲2015 年儲氣庫總工作氣量1460億立方米,約占歐洲天然氣消費量的23%;EIA統(tǒng)計,美國的儲氣庫工作氣量約占天然氣消費量的16%(不清楚年份)。而根據我國《天然氣十三五規(guī)劃》,截止2015年,我國儲氣庫工作氣量為55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消費量的3%。

“氣荒”再一次暴露了我國儲氣設施建設滯后、調峰能力不足的“短板”。根據我過往對儲氣庫的研究,一般儲氣庫實現投資8%的投資收益需要冬夏氣價峰谷差價達0.7-1元/立方米。2016年發(fā)改委發(fā)布《關于明確儲氣設施相關價格政策的通知》明確儲氣設施的天然氣購銷價格、儲氣服務價格由市場形成。然而,門站價的限制使得這一政策無法發(fā)揮作用,2014年油價下跌、油氣改革開始后,儲氣庫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不利于地下儲氣庫持續(xù)建設和運營。
“氣荒”之下,巨大的價格差使得各燃氣公司建調峰罐的積極性將被提高,然而,對于季節(jié)性保供,依然需要大力建設地下儲氣庫:要么國家繼續(xù)出錢建儲氣庫;要么建立調峰氣價,提高儲氣庫經濟效益,拉動社會投資儲氣庫的積極性。決策再難,也不能無為而不治。
以一段環(huán)保部發(fā)布的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今年10月-11月空氣質量情況作為結尾,今年11月,“2+26”城市PM2.5月均濃度范圍為46-91微克/立方米(μg/m3),平均為68μg/m3,同比下降37.0%。
在這一片藍天下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自由呼吸的冬天,而天然氣行業(yè)產業(yè)鏈的每一參與者為了這個行業(yè)和自身的發(fā)展應該努力出一份已力,畢竟前有煤炭老大哥,后有新能源小兄弟,你不努力,遲早被趕超。
(責任編輯: 來源: 時間:2017-12-15)
Keywords(關鍵詞): 長距離皮帶托輥傳輸機
上一篇:我國塑料機械高端設備近九成依賴進口 實現制造業(yè)的轉型升級
下一篇:鋰電池成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市場爭奪的重點


